我國由于長期重引進,輕消化吸收再創新,片面追求技術的先進性和產量的規模化,往往造成同一類型、同等規模的項目多次重復引進,其數量之多,國別之廣,使其他國家望其項背。
在中國通用渣漿泵行業技術工作大會上泵業分會副理事長、泵行業技術專家委員會的主任、蘭州理工大學流體動力與控制學院院長李仁年認為對外的技術依賴度過大,嚴重制約了我國渣漿泵行業的發展。
他認為,我國渣漿泵制造業所面臨的買方市場只體現在某一單一領域,就國內渣漿泵產品市場需求及銷售狀況而言,并非全部過剩或趨于飽和。高技術含量、自主創新和高質量的特殊產品還遠遠不能滿足國內市場的需要,尚依賴進口。所以,在多年的技術引進后,泵行業發展的瓶頸仍是技術問題。
多方聯手方能跨越技術鴻溝
李仁年說,首先行業對研發投入長期不足,這已成為制約渣漿泵制造業自主研發的一個主要因素。與國外知名公司相比,全行業研發資金的投入顯得微乎其微,渣漿泵行業全年全部的研發費用,還不如國外一家大企業的科研經費多。
“通過引進國外先進制造技術縮短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至今仍是我們渣漿泵制造業技術開發升級的主要渠道。這就使得行業往往處于跟隨的位置,很難超越。”李仁年說。
由于自主設計能力薄弱,我國關鍵設備技術仍受制于人。比如現在已經開始國內制造的核電站泵產品和百萬千瓦火電站超臨界、超超臨界泵產品,其設計和關鍵的核心技術仍受制于人。國內水泵制造企業所承擔的大多是產品的低端加工環節。
此外,總體設計、成套能力薄弱也是制約渣漿泵行業發展的一大問題。參加中國通用機械泵行業技術工作大會的人員普遍認為,一方面我國渣漿泵制造業在重大成套項目上,總體設計、系統集成能力薄弱,難以為用戶提供全面解決方案和交鑰匙工程;另一方面渣漿泵制造業的發展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研究單位、設計機構、制造企業和應用部門的密切配合協作化大生產。然而現狀卻是具有總承包能力的企業尚未形成,科研院所、設計機構、制造企業各自獨立。如此一來,有些成套設備制造體系,在激烈的國際、國內市場競爭中逐步被跨國公司碾碎、擠垮,變為跨國公司的零部件供應商。